
初秋的一个早晨,我循着地图国鸣投资,在郑州火车站附近寻找原日本驻郑州领事馆的旧址。过程并不轻松,街道的喧嚣与繁华,让这段历史几乎被尘封。最后,我终于在“二七商圈”的一处院落前停下脚步。
这里,就是东三马路80号。院门紧闭,门口堆满了共享单车、商贩电动车和货运车辆,临时摊点更是把出入口围得严严实实。这个曾经的小日本“情报机构”,如今国鸣投资在人们眼中,早已成为不起眼的角落。
院落占地约1.92亩,由南、北两座两层小楼组成,砖木结构,每层十余间房,通过地下室相连。灰色墙砖、红色木窗,再加上堡垒般的主楼造型,依稀透露着一股神秘气息。这就是原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旧址。
日本在1931年初设立驻郑州领事馆,这是其在中原地区唯一的外交机构,最初设在福寿街109号,归日本驻汉口总领事馆管辖。可随着“九一八事变”后民众抗日情绪高涨,领事馆人员一度撤往汉口。1933年,日本人重返郑州,选择东三马路作为新址。然而国鸣投资,次年“一二·九”运动爆发,郑州学生积极声援,迫使领事馆再度关闭。直到1936年1月1日,领事馆才第三次恢复运作。
展开剩余68%当时的郑州还只是“郑县”,为何被日本人看重?答案在铁路。1904年郑州火车站建成,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贯通,1908年陇海铁路通车,南北、东西两条大动脉交汇于此,使郑州迅速成为全国交通的核心。日本人正是看中了这里的战略地位,企图以此为据点,从事间谍与情报活动,为全面侵华做准备。
1936年恢复后,领事馆租下金城银行郑州分行大楼,佐佐木高义任领事,增田繁雄任武官。表面上是外交机构,实则暗中进行特务活动:开设商店贩毒转移视线,搜集政治、经济、军事情报,策反收买汉奸。馆内先后驻有多名人员:负责社会调查的平山勇、小德林一;负责文件交际的大轮知博;收集情报的宾中隆博;翻译昌山正一和华人罗发森;以及松井益太郎、山田勇、大泽重英等人。
1936年夏,日本驻天津军方又在郑州设立秘密特务机关,打着“文化研究所”的幌子,实则在豫陕甘三地网罗汉奸,窃取机密。1937年1月,郑州当局查获百余份秘密文件,包括黄河以北策划暴动的方案、与土匪勾结、军械供应计划,以及中国军事情报和电讯资料。所有这些情报,都通过日本驻郑州领事馆向外传递。
中国政府随即提出严正抗议,并于1937年1月31日处决汉奸赵龙田。日本“文化研究所”和领事馆被迫关闭,涉事人员或引渡回国,或畏罪自尽。
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爆发一个月后,驻郑州领事馆彻底撤离,旗帜悄然降下,留下一段屈辱的历史。
进入新世纪,这处旧址逐渐得到重视。2001年,河南省文物局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;2004年底,郑州市对其进行了翻修整理;2006年6月,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如今,隐藏在现代商圈里的这片院落,默默见证着那段特殊的历史。它提醒人们:繁华都市之下,依然埋藏着沉重的记忆。
发布于:天津市鑫旺资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