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许多人记忆里涨配资,王刚就是“和珅”本尊:他演播过《夜幕下的哈尔滨》,主持过三届春晚,又凭《宰相刘罗锅》一角封神。
舞台上的他书卷气十足,可情路却颇坎坷,三婚两离,直到花甲才老来得子。
相比之下,成方圆的名字,留在更多人心里的是一把吉他和一首《童年》。
她是内地第一个举办大型个人演唱会的女歌手,也是把音乐剧搬上中国舞台的先行者。
在乐坛,她是奇迹;在生活里,她却选择了孤身一人。
“我们各自都过于注重事业,无暇顾及家庭,离婚对两个人都有伤害。”王刚曾这样写道,“尤其是对女人。”
可24年过去,前妻成方圆却用一种洒脱姿态告诉世人:幸福,从来不止一种模样。
她,到底是怎么做到的?
展开剩余89%成方圆的故事,要从一个文艺大院讲起。
1960年,她出生在北京,父亲成德新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美术设计师,母亲同样从事电影工作。
家里还有个姐姐。姐妹俩从小生活在北影厂大院,那是个热闹的世界,和部队、研究所不同,大院里弥漫着文艺的气息。
孩子们一边玩泥巴,一边能偷瞄到父母单位放的内部电影,有时还能听到港台、欧美唱片的卡带。那是成方圆最早的“启蒙”。
少年时,她随父母下乡,寄住在山西舅舅家。舅舅家里很多人会拉乐器。她暗恋的一个男孩二胡拉得极好。小姑娘心里打定主意,我要也拉得像他一样。
她拉着表姐凑钱买来一把“假蛇皮”的二胡,开始自己琢磨。舅舅笑她拉得像杀鸡,可没多久,她真的拉出了调子。那一刻,她已经沉浸其中,不再记得那个男生。
之后,她又迷上口琴,组了个小小“乐队”。不懂五线谱,就靠耳朵拉,只要会唱,她就能拉出来。
1976年涨配资,成方圆顺利考上中央音乐学院,主修二胡。那是全国最难考的音乐学府之一。
大学里,她又自学吉他、声乐和英语,偷偷模仿邓丽君和罗大佑。改ge开放的风吹进来,她第一次听甲壳虫乐队,心头涌起从未有过的悸动:“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音乐。”
她是典型的文艺青年,骨子里写满了浪漫和自由。
然而当自由的她遇见传统的他,结局自然不会很圆满。
1996年,36岁的成方圆和48岁的王刚,在北京民政局低调领证。
在此之前,两人早已因《综艺大观》结下深厚默契。一个能说会演,一个能唱会弹,在舞台上并肩主持时,眼神里有观众看得见的光。
婚后的头几年,甜得近乎童话。
他们携手把《音乐之声》搬上舞台,开创国内音乐剧先河。舞台上,一个演一个唱,掌声不断。那时大家都以为,这段婚姻会走得很远。
可日子一久,柴米油盐与理想发生了冲突。
王刚想要一个完整的家庭。他爱女儿王婷婷,也希望与成方圆再添子嗣。
成方圆却始终把心放在音乐和舞台上。对她来说,孩子不是必需品,自由才是。
更麻烦的是,王刚爱喝酒。朋友聚会回来,他醉得不省人事。一次醉酒,他甚至在车里嚷着要跳车,吓得成方圆魂飞魄散。后来回到家,他指着屋子说:“这里不是我的家。”
哪怕只是一句醉话,女人的心也会瞬间凉透。
生活节奏不同,价值观差异,再加上女儿留学费用的心结,成方圆渐渐疲惫。2001年,她终于说出那句决定命运的话:“王刚,我们不是一个频道的人,这样下去都痛苦。分开吧。”
离婚那年,她41岁。两人和平收场,没有撕扯。可那段婚姻留下的裂缝,一直在王刚心里。
离婚后的王刚,事业仍在上升。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里的和珅再度让他家喻户晓,主持、演戏两不误。
可在母亲眼里,儿子已年过半百,孤身一人最令人揪心。肖卓元老人几次数落他:“丢了一块宝啊。”
2005年,他在网络上遇到小20岁的郑艳东。她是大提琴老师,气质优雅,才情出众。两人聊艺术,聊音乐,很快热恋。
2008年,60岁的王刚再次做了爸爸,拥有了小儿子。巧的是,那年他的女儿也生了外孙。父亲和外公的身份同时降临,他笑着说:“我一天都不敢老。”
他拼命拍戏,频繁上综艺,甚至做直播,为的就是给小儿子创造更好的未来。
可即便如此,他在自传《我本顽痴》中写下心底的歉疚:“这段婚姻,我让成方圆受了伤。”
王刚收获了迟来的圆满,可那份愧疚,却从未消散。
而另一边,成方圆并没有选择再婚。她的答案,是把所有热情都交给音乐。
1984年因《游子吟》火遍全国,1985年一曲《童年》成为一代人的记忆。1994年,她在保利剧院举办“蓝色风情”演唱会,成为内地第一个开大型个人演唱会的歌手。
她还曾是春晚最早唱流行歌的代表。
别人追着潮流跑,她总是慢半拍。那几年“西北风”唱遍大江南北,她试过几次,却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。她后来笑说:“唱不进心里啊,与其追潮流,不如自己做点新的。”
感情的事也没让她彻底倒下。母亲临终前拉着她的手,叮嘱:“圆子,别一个人,要找个归宿。”
她当时眼泪止不住,只能点头答应,可转过身,她始终没去将就。父亲年纪大了,她就自己照顾。
有时候在医院,看见别人的孩子跑上跑下,她心里也会酸,偶尔掉眼泪。可转头又安慰自己:“我有钱啊,以后住养老院,照样能教大家唱歌。”
心里闷的时候,她会把二胡拿出来,在阳台上拉几曲。音乐是她的药,让她能喘口气。
她让人想起蒙田说过的一句话:“孤独不是避世,而是回到自己身上。”成方圆的生活就是这样。
没有婚姻、没有孩子,她也没让孤独吞掉自己,而是靠音乐和自由,把自己安放在世界中央。
2025年9月,“湾区升明月”的舞台。
蓝紫色的光映下来,62岁的成方圆唱起《飞向月球》。
嗓音没有年轻时那么亮了,却多了沉淀的味道。唱到“让我永远这么唱下去”那句时,镜头扫过观众,有人跟着哼,有人眼睛发红。
那一刻,她像是在替自己写注解。
同行张国立评价过她:“她是个奇迹。”一直喜欢她的粉丝也感叹,“比以前还稳。”
舞台上的她,很放松,笑着和乐队互动,像是告诉外界:幸福,不用别人来定义。
这就是她隔了24年,给王刚上的一课。
不过,这一课不是较劲,更像是回应。
王刚有了妻子和儿子,晚年安稳。
成方圆守住了自由,把孤独活成风景,把音乐当成伴侣。
他们曾经是最懂彼此的人,如今站在不同的岸,却都算是到达了自己的归宿。
马尔克斯写过:“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经历了什么,而是你记住了什么,以及你如何记住。”
王刚记住的是迟到的温情,成方圆记住的是舞台和旋律。
而她用歌声提醒人:婚姻不是唯一的归宿涨配资,能忠于自己,才是最亮的光。
发布于:河南省鑫旺资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